口腔潰瘍原因有哪些?口腔潰瘍的治療方式比較

作者|張中維 藥師

口腔潰瘍雖非重大疾病,卻經常帶來明顯的不適感,影響進食、說話,甚至干擾日常生活與作息。本篇文章帶你全面認識口腔潰瘍的成因、典型外觀與常見好發位置,並深入比較各類治療方式與營養補充建議,幫助有潰瘍困擾的讀者透過正確方法有效緩解症狀、加速黏膜修復,重拾口腔健康。

口腔潰瘍的原因是什麼?

有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常見誘因包括免疫力低下、營養素缺乏、黏膜創傷、感染、藥物副作用,以及某些系統性疾病

日常生活中,不慎咬傷口腔內壁、刷牙用力過度、配戴不合的假牙或矯正器造成摩擦,皆可能導致黏膜損傷,進而引發潰瘍。此外,若身體缺乏維生素B群、鐵、鋅等營養素,或處於壓力大、睡眠不足、女性月經期間等免疫較低的狀態,也容易出現口腔潰瘍狀況。

所幸,大多數口腔潰瘍屬於短暫性反應,在補充營養、充足休息與排除刺激物後,通常可以在7~14天內自行癒合。然而,臨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受到反覆潰瘍的困擾,這類情況常與一種良性的黏膜疾病有關,稱為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Recurrent Aphthous Stomatitis, RAS)。

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是最常見的慢性口腔潰瘍類型之一,好發於10至30歲族群,在台灣人口中的盛行率估計約為20%,特別容易出現在兒童與青少年身上。這種疾病多與特定體質有關,常受到下列因素影響而反覆發作:

  • 局部創傷:咬傷、刷牙用力過度、配戴牙套或假牙導致口腔黏膜刺激都可能讓嘴吧出現傷口,進而形成潰瘍。
  • 營養素缺乏:營養素攝取不足會導致黏膜修復能力下降,尤其是維生素B1、B2、B6、B12、葉酸、鐵與鋅等營養素影響更大。
  • 情緒壓力與作息不穩:精神壓力、熬夜與睡眠不足會讓免疫力下降,許多民眾會發現壓力大時口腔潰瘍發生的頻率隨之上升。
  • 荷爾蒙波動:女性月經前後由於雌激素與黃體素變化,也可能間接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
  • 免疫異常與遺傳傾向:白塞氏症(Behçet’s disease)、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等自體免疫疾病,或家族有復發性口瘡性口腔炎病史者,發生反覆口腔潰瘍的風險也會較高。
  • 感染因素:單純性皰疹病毒、白色念珠菌等微生物感染,也可能導致口腔潰瘍。
  • 牙膏成分刺激:成分中含有月桂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的牙膏可能破壞口腔黏液層,使得黏膜更容易受損。

若潰瘍持續超過兩週未癒合,或伴隨腫塊、出血、體重異常下降、吞嚥困難、疼痛加劇等現象,建議應及早就醫,進行專業診斷與必要檢查,以排除口腔癌或其他系統性疾病的可能性。

口腔潰瘍的外觀與好發位置

口腔潰瘍的典型外觀為圓形或橢圓形的淺層潰瘍性病灶,中央常覆有一層灰白色或黃色的壞死膜,邊緣則呈現紅暈狀的充血發炎反應,多數患者會感到明顯的灼熱與刺痛感,尤其在進食、說話或刷牙時更為明顯。這種疼痛通常會在潰瘍進入癒合階段後逐漸緩解。

潰瘍好發於非角化型的口腔黏膜區域,最常見的位置包括舌頭側邊與舌下部位,其次則為上下唇內側黏膜、雙頰內側、口腔底部,以及軟顎與咽喉交界處等處,這些部位因黏膜較薄、易受刺激,較容易出現潰瘍病灶。

病灶數量通常為單一顆,但在某些情況下也可能同時出現多顆小型潰瘍。潰瘍直徑多介於數毫米至一公分之間,絕大多數的潰瘍會在數日內自行癒合且不留疤痕;但若為大型潰瘍或數個病灶融合成大片傷口,則癒合時間可能延長,甚至留下色素沉澱或黏膜纖維化的痕跡。

若發現潰瘍反覆出現在同一處、形狀不規則、邊緣變硬、或合併出血與腫塊感,應提高警覺。特別是當病灶位於舌緣、口腔底部、或軟硬顎交界處等口腔癌常見好發區域時,建議盡早就醫檢查,並視需要安排組織切片檢查,以排除癌前病變或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口腔潰瘍的治療選擇有哪些?

oral care

口腔潰瘍的治療方向以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與預防感染為主,臨床上醫師會視潰瘍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發作的頻率來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對於一般輕度的潰瘍,通常可透過局部外用藥膏與生活調整獲得改善;而針對較嚴重或反覆發作的患者,則可能需要進一步的醫療處置。

局部塗抹口內膏

處理口腔潰瘍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透過塗抹含類固醇的口內膏來減少局部發炎反應、降低紅腫與疼痛感,並促進潰瘍癒合。這類口內膏的常見成分如:Triamcinolone、Dexamethasone,口內膏中會加入專用黏著基劑,幫助藥膏黏附於傷口表面形成保護膜。

然而,若潰瘍為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所引起,這類含類固醇的藥膏反而可能因抑制局部免疫反應而加重病情,特別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更應謹慎。因此,不建議自行購買使用,應由專業醫師診斷後確認病因,再依病況決定是否適合使用含類固醇口內膏。

漱口水與局部噴劑

漱口水可用於抑制口腔內細菌生長,降低潰瘍處感染風險,尤其適用於潰瘍範圍較大或想要加強口腔衛生維持的民眾。常見成分為氯己定(Chlorhexidine),這種成分具有廣效抗菌作用,可作為潰瘍發作期間的輔助清潔選擇。

此外,市面上部分口腔與喉嚨噴劑則含有具消炎或局部止痛成分,可輔助緩解口腔黏膜與咽喉的不適與疼痛感,特別適合位於說話或吞嚥時易摩擦區域的潰瘍,提供短暫舒緩效果。

組織凝結劑

部分耳鼻喉科或牙科診所會使用含Policresulen成分的藥水,這種成分能選擇性破壞壞死組織、促進新生組織生成,加速傷口癒合。但Policresulen的酸性強,使用後需徹底漱口,避免吞入,以防牙齒釉質受損。

保護性凝膠或貼片

若潰瘍為物理性刺激引起(如:牙套刮傷、假牙摩擦),可選擇使用不含藥性的保護性凝膠或口腔貼片,在黏膜上形成一層物理性屏障,隔絕外界刺激,減緩疼痛與加速癒合。

口服藥物治療

若患者潰瘍嚴重、反覆發作,或已排除感染性病因但仍無法控制,醫師可能開立下列口服藥物:

  • 免疫調節藥物:用於復發性口瘡性潰瘍或免疫相關疾病引起之潰瘍。
  • 抗微生物製劑:病毒藥物(如:Acyclovir)適用於皰疹病毒引起之潰瘍;口腔念珠菌感染(俗稱:鵝口瘡)則可用抗真菌藥物(如:Nystatin)進行治療
  • 營養補充劑:如經檢查發現缺乏維生素B12、葉酸、鐵、鋅等營養素,則依個別情況進行補充。

雷射治療

部分牙科與口腔專科診所提供低能量雷射照射治療,透過雷射作用於潰瘍表面,可減輕疼痛、促進癒合,適合潰瘍範圍較大或疼痛敏感者。但此方法仍屬輔助療法,效果與適應症須由醫師評估後使用。

口腔潰樣可以補充哪些營養素?

oral care

若身體缺乏特定維生素與礦物質,可能會導致黏膜修復能力下降、免疫反應變差,進而延長潰瘍癒合時間或增加發作頻率。

維生素B群(特別是B1、B2、B6與B12)有助於維持神經功能與促進黏膜修復,缺乏時常見口腔潰瘍、舌炎與嘴角破裂等症狀;許多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在補充B群後,症狀有明顯改善。維生素C則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強化組織修復,有助於潰瘍癒合。鋅與鐵則參與免疫功能與細胞修復,缺乏時會影響黏膜健康,特別是女性、素食者與貧血族群應留意攝取量。葉酸則與維生素B12共同參與細胞分裂與DNA合成,缺乏時不僅會引起貧血,也可能增加潰瘍復發風險。

(補充閱讀:嘴破吃什麼維他命可以幫助癒合?嘴破應該補充這些營養素!)

口腔潰瘍多久才會好?

大多數單純性口腔潰瘍潰瘍會在7~14天內自然癒合,可以透過局部藥物、營養補充與維持口腔清潔來加速黏膜修復與減輕不適。

不過,若出現以下情形,則可能並非單純口腔潰瘍,建議應該要到醫院進行檢查:

  • 潰瘍持續超過兩週仍未癒合
  • 潰瘍反覆發生在同一位置
  • 傷口邊緣不規則或明顯變硬
  • 合併異常腫塊、持續出血或體重減輕
  • 出現吞嚥困難、長時間疼痛難耐

這些症狀可能與口腔癌、黏膜癌前病變、慢性感染或自體免疫疾病有關,需由專業醫師進一步安排病灶評估、抽血或組織切片檢查。

口內膏可以吃嗎?不小心吃下去怎麼辦?

口內膏屬於局部塗抹型藥物,主要設計為作用於口腔黏膜表面,具有低系統性吸收率。因此,在使用過程中若不慎吞入少量藥膏,通常不會對身體造成明顯危害或急性毒性,民眾不需過度驚慌

然而,若長期頻繁吞入、超過建議用量,或未遵照醫囑於非發炎處使用類固醇口內膏,仍可能出現局部免疫抑制、黏膜變薄、黴菌感染等副作用,甚至掩蓋其他病灶。

為確保用藥安全,建議遵循以下原則:

  • 避免大面積塗抹或過量使用
  • 勿將口內膏當成日常漱口或保健使用
  • 如為兒童或年長者使用,應特別留意吞入風險與使用次數
  • 遵照醫師與藥師指示用藥,勿自行長期使用類固醇製劑

若在使用口內膏後出現不適反應(如:口腔灼熱、紅腫擴大、白斑或持續疼痛),或不確定是否屬於感染性潰瘍,應暫停使用並儘速就醫確認,以避免誤用導致病情惡化。

口腔潰瘍要看哪一科?

oral care

一般口腔潰瘍多能自行癒合,其實不需要特別就醫,但若有反覆發作、超過兩週未癒合,或伴隨喉嚨疼痛、吞嚥困難、腫塊、出血等異常症狀時,就應儘早就醫,由專科醫師判斷是否涉及更深層的病因。不同的症狀與懷疑病因,可選擇以下適當科別進行檢查與治療:

  • 耳鼻喉科(或頭頸外科):適合處理潰瘍伴隨喉嚨疼痛、吞嚥困難、聲音沙啞、頸部腫塊等問題,並可進行必要的內視鏡或組織切片檢查,以排除口咽癌或其他頭頸部腫瘤。
  • 牙科或口腔外科:若潰瘍與假牙、牙套、智齒、咬傷或黏膜摩擦等機械性因素有關,可由牙醫師協助處理傷口、調整牙具,並評估是否有其他牙科病灶。
  • 皮膚科或免疫風濕科:若合併出現皮膚病變、生殖器潰瘍、眼睛發炎等症狀,可能與自體免疫疾病有關,建議由皮膚科或免疫風濕專科評估。

一直反覆咬到嘴巴要怎麼預防?

oral ulcer

日常生活中,若因為咬合不正、牙齒排列問題或進食習慣,導致反覆咬傷口腔內側,這類物理性創傷不僅容易引發口腔潰瘍,若反覆發生於同一位置,還可能延長癒合時間或造成局部黏膜增生。建議從以下幾個面向進行預防與調整:

  • 評估牙齒與咬合問題:若經常在相同位置咬傷口腔,建議尋求牙醫師檢查是否有牙齒排列不正、咬合異常等問題,必要時可考慮進行矯正調整。
  • 改善進食習慣:避免進食過快、邊講話邊吃、分心咀嚼等行為,降低因注意力不集中造成的咬傷風險。
  • 減少夜間磨牙或咬舌情形:部分人因壓力大或睡眠品質差會在夜間出現磨牙或咬舌現象,可經由牙醫師評估後配戴夜間咬合板以保護口腔黏膜。
  • 維持口腔清潔與潤澤: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細菌滋生,有助於傷口癒合。

透過以上預防措施,不僅可降低咬傷導致潰瘍的機率,也有助於整體口腔健康的維持!

參考資料:

Lodi, G. (2025, July 2). Oral lesions. UpToDate. In R. P. Dellavalle, D. G. Deschler, R. Corona, & K. Law (Eds.), UpToDate. Retrieved August 17, 2025, from https://www.uptodate.com/contents/oral-lesions

文章搜尋
文章分類